星期一, 3月 16, 2015

滄海桑田老漁村

                   MRT59快樂農園日誌(2015.3.16)雨.晴

老漁村
    打拳時潵了幾粒大雨滴,以為不會再下,用早餐時竟下起雨來,好吧!給自己放個意外的假日,今天不上田了。無事可做,似乎看電視變成很自然,隨便瀏覽,選中一部中東片,猜想是以色列人拍的電影。劇中男主角是以色列空軍少校飛行員,駕駛者美國的F16戰鬥機在一次對黎巴嫩巴勒斯坦人執行空襲任務被擊落,幸運的彈跳著陸,但郤運氣不佳的被巴勒斯坦人俘獲,看顧的人是一群受過恐怖主義訓練的小男孩,其中一個狠角色-赫法德是本片的主角。赫法德的爸爸在四個月前被以色列空襲時炸死,炸死之前有個心願未了,希望將一棵樹種在自己的故鄉(在以色列境內)裡。





人去樓空的衛兵哨所
    父母雙亡的赫法德一直把父親的心願牢牢放在心上,剛好飛行員給了他回故鄉的機會。小男孩以另類的綁架方式,協助飛行員逃離牢獄,共同度過重重難關及危險,在艱辛的逃亡的過程中,建立起互信及友誼。他們終於安全回到以色列,飛行員信守協助小男孩回到殘破家園的承諾。當小男孩面對人去樓空的家,看他內心的失落模樣時,心頭為之一震,一下子把自己拉回到那塊忘不了的老故鄉。定居台灣多年後,當回到小時候生長的老漁村時,目睹老漁村的殘破,比起小男孩故居在戰火下的破敗大自然的力量對老漁村的傷害猶有過之而不及。




連接新漁村的觀海亭
   老漁村只留一大片海沙、沙灘上不變的巨石、那排木麻黃樹林,以及守護人民的哨所孤伶伶的佇立在原地。沙灘的故居靜悄悄的,只有哨所下的偷窺孔好像有人朝自己窺視著。

    小男孩將父親的願望實現了,走到自己的老屋門前挖了樹穴,在飛行員的見證下親自種下在戰火帶進帶出的小樹,最後在口袋裡裝了把故鄉的沙土滿意的離開。


阿兵哥留下的迷你小長城
滄海桑田老漁村
   老漁村舊名【雙打街】聽說以前此地為漁港,討海人在此早出晚歸為生活與海摶鬥,難免火氣大了些,打打架是家常便飯,因此雙打街之名不踁而走。正式的老名字是【海墘街】,小時候的老漁村是一排店面,屋子排列呈L狀,村子在海邊,與海之間有堵海堤,把村子保護在裡頭。村子北面是一大塊高高的石牆,阻擋了金門冬天冷風,形成夏涼冬暖的好所在。進村子有條彎彎曲曲的土路,其中要經過三個衛兵檢查哨,夜間六點全島宵禁,路過時衛兵會對著你大聲喊口令,口令也者當過兵的人都知道,是種區別敵我的信號,老百姓自然不得而知口令的內容,因為村子的住家不多,記得全村才五戶人家,軍人都認識我們,只要大聲回以「老百姓」即可通行無阻。過了空軍防砲部隊的陣地一路再往下走,踏過幾十個花岡石階梯進入村口,全村的房子清一色閩南式建築,紅瓦石牆。村口的第一間房子是雜貨店,國中時我們家在此開店,店裡擺了撞球桌,晚上顧店時都是我與大弟兩個大男生,我們的床就是堅固的撞球枱。雜貨店是間較長的屋子,隔鄰連續兩間小的平房、
兩間大屋子全是駐軍徵用的民宅,存放軍用品及後勤人員。接著是五間大的房子,剛好住著我們王、陳五戶人家,然後是一排豬舍,村尾又是一間民宅,主人是位獨居老婦人,被安排入住安養院,房子由軍方借用作為全連的伙房。伙房是我們常光顧的地方,伙頭老班長送宵夜給我們家小朋友補補身體。軍人與我們百姓住在一塊,父親又是大陸來台的老兵,軍民感情更佳。成排的房子與海堤之間有個大籃球場,不見有人打球,它是全連阿兵哥吃飯的露天餐廳,當時的軍人吃飯時無桌椅可用,菜放在地上,圍成圈蹲著用餐,好一個克難的年代!


木麻黃樹

   老漁村的那堵海堤終究還是擋不住狂風長浪,1972年我們是全村最後搬離的一家人,五戶人家被政府安排至新漁村的現址,蓋成前後兩排號稱金門第一批國民住宅,仿閩南式建築的房子,灰瓦白牆,當老漁村不復存在時,它成了我們新的故鄉。


沒有留言: